2018年3月29日 星期四

音訊插件的格式 Audio Plugin Formats



音訊插件的格式

Audio Plugins Formats



        音訊插件(Audio Plug-Ins)的功能主要是用來對數位音訊訊號進行處理以及調變,或者是提供合成音效,使用的方式是配合電腦上所搭載的數位音訊工作站、或是音訊處理的程式,大多數的音訊插件都會提供自家的圖像介面,上面會有各種控制參數部件,或是畫成旋鈕狀、或是畫成開關等,各家廠商所研發的插件繪有各自的視覺特色,但無外乎是用來對音訊進行各種類型的調變


一般音訊插件的格式有:

·         VSTVisual Studio Technology
Steinberg公司開發的格式,與Mac OS X以及Winodows作業系統相容

·         Audio Units
Apple蘋果公司開發,與Mac OS X作業系統相容

·         RTASReal Time AudioSuite
Avid公司開發,與Mac OS X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相容

·         AAXAvid Audio eXtension

Avid公司開發,與Mac OS X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相容

·         TDM
Avid公司開發,與Mac OS X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相容

·         DirectX Plugin
Microsoft微軟公司開發,與Windows作業系統相容




另外還有LADSPADSSILV2以及VAMP格式,與Mac OS XWindows、以及Linux作業系統相容


麥克風立體收音技術 Stereo Miking Techniques



麥克風立體收音技術

Stereo Miking Techniques



        目前已知的立體收音技術有相當多種,有針對小型的樂團、大型的合唱團、大型的管弦樂團等運用的收音技術,這些收音技術會使用到兩支以上的麥克風,可以運用在音樂廳現場、或是大型的收音式裡。當然,也可以運用在單一樂器的收錄上,例如木吉他、鋼琴、或是豎琴等等



A-B 遠距離立體收音技術

A-B Techniques or Spaced Pair Technique



        A-B遠距離立體收音技術(A-B Technique)使用兩支全指向性麥克風,麥克風以平行的方式面向音源架設,其間的距離可從17公分到300公分不等,主要是看收錄音源涵蓋的範圍。兩支麥克風記錄下的,是音源的到達麥克風的時間、以及各樂器之間音量的差異。舉例說明,若是兩隻麥克風距離有60公分,一個靠近左麥克風的聲音抵達左麥克風的時間,以及抵達右麥克風的時間差大約會在1.5~毫秒之間,如果將麥克風之間的距離加大,時間的差異也會相對增加。使用A-B立體收音技術所收錄的聲音,再混合成單聲道訊號時,可能會產生相位的問題


A-B 遠距離收音技術





-----------------------------------------------------------------------------------------------------------------------------


『同位麥克風收音技術』

Coincident Pair Techniques



X-Y 立體收音技術

X-Y Stereo Technique


        X-Y立體收音技術使用兩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相互以90度~135度的角度交叉指向音源,由於與音源的距離幾乎完全相同,因此這種收音技術所產生的訊號通常不會有相位上的問題,轉換成單聲道訊號也頗為穩定,但這種立體收音技術所產生的立體聲效果比較不明確一些,雖然如此,若將角度變大,則立體聲的效果就會明確一些。(建議兩隻麥克風之間最大的角度不要超過135度)

X-Y 立體收音技術




M-S 立體收音技術

Mid-Side Stereo Technique



        M-S立體收音技術(Mid-Side Technique),是EMI唱片公司的Alan Blumlein所開發出來的錄音技術。這種收音技術同樣運用兩支麥克風,一支全指向性(或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對著音源的中心(代表Mid),另一支8字型指向性麥克風則用來收取兩側的聲音(代表Side)。中間的麥克風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指向性,但似乎心形指向性麥克風最為常見

在之前的章節裡有提到,M-S收音技術訊號處理方式與其他立體訊號處理方式稍有不同,一般處理立體訊號時會將負責左聲道的訊號擺向極左,右聲道的訊號則擺向極右,而M-S麥克風的訊號則需要經過一些調整(調整的方式如圖)

這種收音技術可以提供相當不錯的立體聲效,並也附有穩定的單聲道訊號,所以在做立體聲以及單聲道訊號轉換時,效果也頗佳,如同之前提到的,它的好處是可以獨立調整立體聲道音量的大小,甚至是立體聲的寬度(依靠Mid以及Side訊號的比例調整出不同的寬度),並且可由一個穩定的Mid軌道來提供扎實的單聲道音效,讓工程人員在混音時可以靈活的組合


M-S 立體收音技術




Blumlein 立體收音技術

Blumlein Pair Stereo Technique


        Blumlein立體收音技術是由英國工程師Alan Blumlein所發展出來的,這個錄音技術的特色,是可以收錄出具有獨特空間特性的音訊

Blumlein收音技術是運用一對原廠配對過(Matched Pair)的8字型指向性麥克風以90度相互交錯的方式朝向音源放置,兩支麥克風的距離盡可能的靠近。這種收音技術可以提供相當不錯的立體寬度,聲音聽起來也相當自然,但必須要注意的是,環境的條件以及音源編制的大小對於這種收音方式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在使用Blumlein Pair技巧時,可以使用電容式或是絲帶式麥克風


Blumlein 立體收音技術





-----------------------------------------------------------------------------------------------------------------------------


『近距離同位麥克風收音技術』

Near-Coincident Pairs Techniques


        近距離同位收音技術(Near-Coincident Pairs Technique)的概念,源自於模擬人累雙耳間的距離,開發人員認為,如果將兩支麥克風以接近雙耳的距離擺放,或許可以錄下比較接近人類所感知的立體聲效。雖然目前一些比較常用的近距離收音技術,已經鮮少模擬雙耳的距離,但基本概念不變,所呈現出的立體聲廣度主要決定於聲音到達兩支麥克風之間的時間差異以及強度差異。由於兩支麥克風並不完全在相同的位置上,因此所收錄出的訊號會稍有相位的問題,但之間的差異並不會比遠距離的A-B立體式收音來得明顯,當訊號轉換成單聲道時,效果也不會比同位麥克風收音技術來得出色,不論如何,這樣的擺放效果基本上可以呈現出不錯的立體聲效。(以下幾種皆為近距離同屬麥克風收音技術)




ORTF 立體收音技術

ORTF Technique


        ORTF收音技術是法國廣播電視公司(RTFRadiodiffusion-Television Francaise)在1960年發展出的收音技術,這個技術使用兩支心形指向性的麥克風,以大約17公分的距離隔開擺設,相互以110度的角度展開並面向音源,這種技術所收錄的立體聲效有著不錯的廣度,轉換成單聲道時,效果也尚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ORTF 立體收音技術






NOS 立體收音技術

NOS Technique


       NOS收音技術是由荷蘭廣播公司(Nederlandse Omroep Stichting)所發展出的收音技術,它的原理與法國的ORFT收音技術相仿,同樣是運用兩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進行收音,兩支麥克風之間的距離為30公分,以90度的角度展開並面向音源,所收錄出的效果與ORTF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部分工程師認為NOS技術比較容易操作,原因在於90度的直角比起110度容易測量

NOS立體收音技術




DIN 立體收音技術

DIN Technique


        DIN收音技術是由德國國家標準機構所制定出的標準,這個技術與法國的ORTF相仿,也是運用兩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麥克風之間的距離稍有不同,相距20公分寬,並以90度的角度展開、面向音源。這種收音方式的成效與ORTF相仿,但據說最適合拿來做短距離的收音工作,例如用來收錄鋼琴的聲音


EBS 立體收音技術

EBS Technique 


        EBS收音技術是由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所屬的研究機構所開發出的錄音技術,它的作用原理與ORTF以及DIN錄音技術相當類似,運用了兩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以90度的角度展開,彼此距離25公分。運用這個技巧所收錄出的音效與上述兩種技術有著類似的效果


RAI 立體收音技術

RAI Technique


      RAI收音技術是由義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diotelevision ItalianaRadio Audizioni Italiane)所發展出來的收音技術,它的理路同樣與上述的技術相仿,彼此距離21公分,並以110度的角度向音源的方向展開


Olson 立體收音技術

Olson Technique


        Olson收音技術同樣使用兩支心形指向性麥克風來進行,兩者間距離20公分,並以135度角向音源的方向展開,展開的角度是近距離同位麥克風裡面最寬的,收錄出的音訊在中間部分可能會比較不明確一些



Jecklin碟盤立體收音技術

Jecklin Disc Technique


         Jecklin碟盤立體收音技術是由Jurg Jecklin1980年間發展出來的收音技術,經過幾年的持續發展,這個收音技術運用大至上有個較為固定的規格。Jecklin收音技術使用一個大約35公分直徑的碟盤,約22.5公分寬,碟盤的兩側各架設一支全指向性麥克風,兩支麥克風拾音頭的距離約為16.5公分,各向外展開約20度,朝向音源的方向來進行收音,這種收音技術收取出來的音效有較為明確的空間感,可讓交響樂團中每一樣樂器的位置更為明確,錄製下的音訊通常有著極佳的立體聲像(Stereo Image


雙路立體式收音技術

Binaural Recording Technique


        如同在雙路立體式麥克風章節裡提到的,雙路立體式收音(Binaural Recording)主要的概念是要模擬出接近人類對於空間的感知方式,創造出猶如置身現場的聆聽效應。這種收音技術主要是將兩個麥克風分別安裝在假人頭模型的兩耳中,來進行收音的工作。起初這種技術所錄製的音效必須要用耳機才可以明確的分辨出效果,這種三次元的聆聽概念被用來運用在iMax電影以及重現所謂的腦內原音(in-head acoustics)。目前已有消費型的雙路立體式麥克風可供運用


迪卡樹收音技術

Decca Tree Recording Technique


        迪卡樹收音技術(Decca Tree)是在1950年間由英國迪卡唱片公司(Decca Record)所開發出的收音技術,主要是用來收錄交響樂團的演奏,這項收音技術運用了三支全指向性麥克風,左右兩支麥克風平行面向音源,相距大約2公尺寬,在兩支麥克風中點向前約1公尺的地方,再架上一支麥克風,用以補強音源中央聲音的收錄,麥克風的高度離地約2.5公尺。在一些比較吵雜的環境下,可能會運用心形指向性麥克風來代替全指向性麥克風。如果收錄的樂團編制比較大一些,可以將兩側的麥克風角度稍微向外展開。由於中央的麥克風距離音源較近,因此中央的聲音與兩側的聲音稍有時間上的差異,因此在播放時會感覺整個音場像是由中央向兩側擴散開來。運用迪卡數錄音技術收音,整體的扎實度會比一般的遠距離立體收音技術好,中間的麥克風為整體聲音添加了穩定度,音效也更為明確、清晰



Decca Tree 迪卡樹收音技術

麥克風收音技巧 Microphone & Recording Techniques



麥克風收音技巧

Microphone & Recording Techniques




選擇收音方式的要點

Choice Factor


經過一連串的發展,至今已經有許多麥克風的收音技巧供學習以及選用,不論是在樂器的收錄、人聲的收錄、戶外環境音的收錄等,都有多種不同的收音技巧可以運用以及選擇,至於要如何選擇?以下幾個要素提供作為參考

·      音源的種類
·      收音空間的大小以及環境特性
·      訊號的種類:單聲道、雙聲道、或者是多聲道
·      特殊收音需求:麥克風需要隱藏、需要放置特定的定點
·      特殊後製需求:訊號需要經過多種後製手續來符合特定的需求



基本收音技術

Basic Techniques


·      近距離收音(Close Miking):

麥克風約略以10~25公分不等的距離直接指向音源,主要目的是盡量收錄音源所產生的直接音。這種收音方式的考量以及目的有多種,但最關鍵的是可以避免收取到因為空間折射、或是其他物件、樂器所產生的聲音,是相當常見的一種收音方式。當需要同時對多種樂器進行錄音,又希望將各個被樂器收錄在不同的軌道,再來進行處理的時候,這種錄音方式通常是首要的選擇。要注意的是在收音時可能產生的一些狀態,例如靠近音源時所產生的近接效應(Proximity Effect),或是一些音量較大樂器所產生的突波


·      遠距離收音(Ambient or Distant Miking):

這種收音方式通常會選用比較敏感的麥克風,架設的點與音源有相當一段距離(實際位置的考量依場地的大小而定),使用這種收音技巧的目的,是要將音源以及環境的殘響(Reverberation)做比較均衡的收錄,希望收到的聲響聽起來附有一些空間感,聽起來也許比較自然一些

·     Room Miking收音:

Room Miking,是將一支麥克風架設在距離音源稍有一段距離,主要的目的是拾取房間內的殘響聲(Reverberation),並在後製的時候與Close Miking所收取的訊號以想要的比例結合

·     重點收音(Accent or Spot Microphone Placement):

重點收音技巧通常是用來補足單一樂器、或是單一音源的收錄。在大型交響樂團演奏時,某些樂章可能會出現樂器的獨奏,為了稍微突顯這個樂器的聲音,我們會在靠近這個樂器的地方再架設一支麥克風,這種收音技巧稱為重點收音

使用這種技巧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麥克風並不會以近距離架設,原因是近距離收音與遠距離收音的效果有相當大的差異,如果要將近距離音訊的音訊與遠距離的音訊做混音,會容易產生較為不自然且不均衡的結果

·     接觸式收音:

接觸式收音是許多實驗音樂以及音效設計師會使用的收音方式,主要目的是以接觸的方式將細微的共振或是頻率收錄,並且運用各種訊號調變器材、各種手法對訊號進行後製,產生出較為特殊的聲音



多軌收音技術

Multi-Track Recording Techniques


就字面上的看來,多軌收音可以分成兩種方式來討論,一種是在同一個空間與時間進行多個軌道的同步錄音,另一種則是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分開進行的錄音技術,在這邊要討論的是後者

多軌錄音是現今相當常用且熱門的錄音技術,通常曲子裡的各個樂器以及人聲都是分開收錄,且不一定會在同一個空間、時間下進行,在所有錄音工作完成後,工程人員才將所有錄製好的軌道結合在一起,經過混音後再以立體聲、或是環繞音效等格式輸出。這種錄音之所以受歡迎的原因,乃是因為各個樂手可以分開進行錄音,並且在錄音進行時可以針對樂手或是歌手本身的軌道進行重複的錄音以及修改,直到產生出滿意的成果為止

當進行錄音時,可以專注在單一的樂器、或是人聲,不大需要擔心各個其他樂器串音的問題,並且,單一收錄後的音訊可以經過各種後製手法潤色,這些,都是多軌錄音的好處


但是,各種樂器分開收錄,表示要使用的錄音時間就相對的拉長,因此在錄音室的使用時、以及工程人員的工作時間,就會相對的拉長許多。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環境下進行分軌錄音,需要考量到空間的因素,若操作不當很可能會造成後製的困難,也可能讓最後的成品聽起來較為不自然一些


錶頭與音量 Metering and Signal Levels




錶頭與音量

Metering and Signal Levels




機械式錶頭

Mechanical Meter



      機械式錶頭主要有兩個種類,一個是VU音量錶頭(VU, Volume Unit),一種是PPM音量錶頭(PPM, Peak Program Meter),這兩種錶頭除了長相相仿以外,幾乎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錶頭,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所開發出的PPM錶頭是黑色的,刻度由1~7組成,每個數字間的距離相等,除了12刻度之間的音量相差為6dB之外,其他每個刻度在音量上各相差4dB,而EBU PPMEuropean Type,歐規PPM錶頭)則是以分貝數差來作為錶頭的校準

VU錶頭通常是米白色的,刻度則是從-20dB3dB,通常0dB的刻度是錄音室的基準電平,現今VU錶頭常見的對校方式為,將0VU對齊+4dBu,也就是0VU=+4dBu
了解各種工作環境與錶頭參數之間的關係相當重要,除此之外,各種媒體以及專業領域對於訊號的標準以及需求各有不同,因此了解各種訊號標準以及各種錶頭參數之間的關係就顯得相當重要




電子式錶頭

Electronic Bar-graph Meter


     與機械式錶頭不同,電子式的錶頭並不需要考量到指針慣性的問題,因此從理論上看來,電子式錶頭的準確度應該要比機械式來得更為精確,但其中有個參數是必須要考量到的,部分電子式的錶頭使用LED燈泡顯示,這類錶頭的精確度就會被LED燈泡的數量影響。使用電漿以及液態水晶來進行顯示的錶頭,在顯示的時候相較順暢許多,亮度也比一般的LED燈來得柔順許多,比較適合做長時間的判讀,電子式錶頭可以顯示的音量範圍遠比類比式錶頭來得寬廣許多,大概可以顯示從-50dB+12dB的範圍,廣大的範圍所帶來的好處是,可以讓工程人員更清楚地讀取訊號的動態狀態

許多電子式的錶頭提供模式上的選擇,顯示的方式可以從PEAK模式調整到VU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電子顯示器會模擬VU錶頭指針作動的方式,整個彈跳的狀態就有如VU錶頭一般,許多電子式錶頭還會提供峰值暫留(peak-hold)的功能,保留、維持峰值訊號的顯示
電子式錶頭還有一個優勢,因為它的造型為比較筆直的狀態,因此比較不會佔用到橫向的空間,可以直接安裝在每一個音軌的上方

除了一般訊號音量的顯示,其他種類的電子式顯示也常被用來運用在其他資訊的讀取,例如相位錶(Phase Meter)、相位關係錶(Correlation Meter),另外,廣電系統通常在立體聲道輸出的顯示器旁邊還會備有MS錶頭,用來顯示同時判讀單聲道輸出、以及立體聲道輸出訊號




錶頭與音量

Metering and Signal Levels


     錄音室的訊號通常有參考音量(Reference Level)以及峰值收錄音量(Peak Recording Level)兩個標準,而在廣電的領域裡面對等的標準值則稱作校準音量(Alignment Level)以及最高許可音量(Maximum Permitted Level, MPL),參考音量或是校準音量的標準,是以播放1kHz的測試音時,訊號在錶頭上應該顯示的位置來判斷,當1kHz測試音播放時,訊號在BBC-type的類比錶頭應該要顯示在 “PPM 4”的位置上,而歐規的EBU PPM則應該顯示在 “Test”或是 “0”的位置上,電子式PPM 4錶頭則應該顯示在 “0dBU”的位置上


數位錶頭的標準,其參考校準音量會有-20dBFSSMPTE)以及-18dBFSEBU),或是其他的位準對齊方式,以各種領域的需求為參考的標準。在數位音訊的系統中,各系統間訊號的顯示不會產生相容的問題,一般說來,就算是接近0dBFS的峰值也並不一定會產生失真的現象,因此,所多工程師會運用比較寬裕的 Headroom(音量容許範圍,或是餘裕範圍)將訊號的動態範圍加大

Meters關係圖


     就類比以及數位訊號的關係看來,一般數位的峰值可以達到大約+18+22dBu的強度,但這對於多種不同規格的系統來說,訊號的強度在相互對齊時很容易產生不便,因此在調整訊號時通常不會將訊號太接近這個峰值,以廣電系統來說,通常訊號的峰值不會超過校準音量以上89dB(英國BBC PPM錶頭 6的位置),超過這個數值以上的類比訊號很容易在傳輸時產生破音的現象。大部分的廣電混音系統都有訊號限制器(Limiter),限制器會對這個峰值以上的訊號進行較為激烈的限制,以確保訊號不要產生失真、破音的狀況。在廣電傳播系統中,由於類比訊號可以承受的峰值比數位訊號可以承受的峰值稍低許多,因此,一般在處理數位訊號時會將峰值的調整放寬許多,為的就是可以與各種不同系統相容

混音器 Mixer



Mixer



Overview


      混音器(Mixer)或是混音控制檯(Mixing Console)是一種用來結合聲音訊號的電子設備,機上搭載的多種元件,可以對訊號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可以調整音量、增減頻率的大小、調整向位(Pan)、以及相位(通常是比較多軌道的混音器才會搭載),有些還可以對訊號進行動態的調整,部分的數位混音器還會搭載效果器,混音器將結合的訊號輸出,輸出的軌道也會因為不同大小的系統而有多寡的不同,輸出的訊號則用來連接錄音機、揚聲系統等進行收錄或是廣播等等的動作。因應不同工作的需求混音器有多種設計,從4軌混音器到96、甚至更多軌道系統的設計都可以見到




基本型類比式混音器

Basic Analog Mixer 


        簡單的類比式混音器(Analog Mixer)大略會具備幾樣設備,訊號輸入軌道(Input Channel)、 訊號輸出軌道(Output Channel)、增益旋鈕(Gain)、等化器(EQEqualizer)、向位旋鈕(Pan)、音量推桿(Fader)、輔助輸出旋鈕(AuxAuxiliary)、幻象電源開關(+48V Phantom Power)等,大型混音控制檯的設備則更為豐富,一般是在訊號的處理上有更多的選項,包含高通濾波器(High Pass Filter)、低通濾波器(Low Pass Filter)、相位倒轉開關(Phase)、靜音開關(Mute)、獨奏開關(Solo)、訊號送入/送出開關(Insert IN)等


訊號輸入軌道(Input Channel


        訊號輸入軌道的第一關控制鈕通常是訊號的增益旋鈕(Gain),增益旋鈕控制的是軌道中的擴大器,增益的數量通常是以分貝的方式標示。多有混音器的訊號輸入軌可以切換訊號的等級,等級分為Mic以及Line兩種,選取Mic級的輸入選項時,增益的功能主要是要將Mic等級的訊號提升到Line級的質量,以方便訊號在各個器材上傳遞並進行處理,通常連接麥克風時都會選用Mic輸入,除非麥克風的原廠附有專用的前級擴大器,訊號在輸入混音座時就已經達到Line的等級。而當軌道用來連接CD播放器、鍵盤樂器、或是磁帶錄音座等等的器材時,就需要選取Line級訊號輸入方式,再以增益旋鈕對訊號進行合適的調整

        輸入軌道會搭載數量不等的等化器,小型的混音器會有23段的等化器(高頻、低頻),而大型的混音座則會有34段的等化器(高頻、中高、中低、以及低頻),等化器可針對訊號上不同區段的頻率進行調整,並對頻率做出增益或是衰減的動作,以達到理想的音色。訊號經過等化器之後,會由軌道上的推桿(Fader)來進行整體音量的調整,然後再將訊號傳送到輸出軌道。軌道上的向位旋鈕是用來決定訊號擺放的位置,若是訊號擺放在極左的位置,則立體聲道中的右聲道便不會有聲音,以此類推,若是訊號擺放在極右的位置,則左聲道便不會有聲音

   輸入軌道上我們常見的配置有

Gain旋鈕
用來增益訊號的旋鈕

+48v按鍵
用來供應幻象電源的開關

MIC/LINE開關
用來選擇Line級或是Mic級的訊號輸入,PAD-衰減20dB的按鍵,
當收錄音量較大的樂器,例如大鼓時,麥克風收取的訊號相當容
易過量,造成破音,此時就需要運用這個按鈕來有效降低訊號的
強度。有些電容式麥克風的輸出訊號比較大,這時候也可以運用
PAD鍵來降低訊號的強度

Phase開關
這個開關是用來將訊號的相位反轉180度用的

HPFLPF
高通濾波器,低通濾波器,這兩個按鍵主要是用來過濾不必要的
低頻或是不必要的高頻使用的,在某些時候訊號會有一些不必要
的雜音出現,這個時候使用低通濾波器或許可以過濾掉一些低頻
的電流雜訊

Pan旋鈕
用來擺放音訊軌道向位的旋鈕



訊號輸出端(Outputs


        混音器輸出端的多寡也會因不同大小以及取向的系統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會有兩組以上的立體聲輸出端,集合所有音軌上的訊號之後,訊號的總和會經由輸出軌道輸出,連接其他的錄音器材以及揚聲系統,以進行錄音以及播放的動作。通常會有一組主要的立體聲輸出(Master Out,或是Stereo Out),這個輸出會由一組推桿或是旋鈕來進行音量的調整,然後還會有一組錄音輸出(Record Out),這組輸出的音量是不會受到推桿或是旋鈕影響的。當然,稍微複雜一點的混音系統通常還會有Bus輸出,通常這個輸出是用來將群組後的訊號進行處理,或是用來連接特定的外接器材。另外,大型的混音系統通常還會被有PFLPre-Fade Listen)的功能,當PFL按鍵啟用時,只有按下PFL按鍵的音訊軌道會受到監聽。通常不論大型或是小型的混音器,都會配有耳機的輸出端,並備有獨立的音量控制旋鈕,以方便以耳機監聽進行比對的工作